桐梓县地处贵州北部,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东南缘的过渡地带,大娄山脉贯穿县境,属黔北山原中山峡谷地貌,这里的土壤气候独生长美味“方竹笋”。桐梓方竹笋历史悠久,据传,在清朝中期,贵州准备进贡物品到皇宫,为了使进贡物品有特色,特意派人到桐梓县柏枝山采摘方竹笋,用盐腌制后送到皇宫,如今,桐梓方竹笋也是舌尖上的中国。 记者采访家住桐梓县马鬃乡的马德英时,她说:“方竹管理得好,今年能收4、5吨竹笋,刨去成本,一年多挣四五万没问题。”马德英没想到,以前卖不出去的方竹笋,现在也能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。一直以来,她家里空有40多亩方竹笋,却苦于没有市场,年年都顾不采收,更无人打理。改变从2017年开始,这一年,桐梓县委、县政府明确将方竹作为“一县一业”进行发展,一时间,曾经无人问津的方竹,成为被人争抢的“香饽饽”。 随着桐梓县加大对方竹产业的支持力度,坐拥“金山”却无法受益的历史已成过去,如今,桐梓县全县方竹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,其方竹笋鲜笋和加工食品远销重庆、广州等全国各地,甚至漂洋过海销往美国、加拿大、法国、意大利、阿根廷等国家。 壮大产业规模着力打造100万亩方竹产业 桐梓被誉为“中国方竹笋之乡”,全县拥有20多万亩的原生方竹。为了让一根根小竹笋成为富民的大产业,桐梓县委、县政府明确,到2020年打造100万亩方竹产业基地,力争创综合100亿元产值,实现“山山有竹,四季有笋”,努力把桐梓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生态产品基地。 位于县城东部的马鬃乡,平均海拔超过1300米,是方竹生长的最佳海拔,近年来,马鬃乡不断扩大方竹种植面积,将方竹作为主导农业产业深抓细抓。截至目前,马鬃乡方竹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,仅今年便增加1.2万亩。“马鬃的海拔,让传统农作物种植困难,而方竹正好解决这一问题。”马鬃乡乡长刘昌政算了一笔账,方竹种植和维护成本低,但经济效益高,一亩方竹产量在300-500斤,产值在1500-2000元,3万亩方竹完全盛产时,产值可达5000万元左右。 在避暑之乡的九坝镇,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,也在大规模发展方竹产业。副镇长张婧告诉记者,近两年,九坝镇动员群众,通过群众自种,或流转土地交给大户种植,农户自己赚取流转费用和务工费用。“老百姓将自己的荒山荒坡种上方竹,不仅绿了山头,还能增收致富。”九坝镇副镇长张婧说,目前,九坝镇方竹面积累计已达3万余亩,必将成为全镇发展的千万级产业。“老百姓将自己的荒山荒坡种上方竹,不仅绿了山头,还能增收致富。”九坝镇副镇长张婧说,目前,九坝镇方竹面积累计已达3万余亩,必将成为全镇发展的千万级产业。 2018年,桐梓县制定了《100万亩方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》,规划在2019年将该县25度以上的13.1万亩坡耕地全部退耕造竹,建成九坝、黄莲、狮溪竹海公园、马鬃竹茶旅、楚米高山方竹高产示范园,大力发展竹下经济,着力打造100万亩方竹产业。如今,方竹已成为桐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,去年,仅狮溪、黄莲、九坝、楚米、马鬃等乡镇方竹笋产量就达3.5万吨,产值4.5亿元。 补齐产业短板 做大做强方竹全产业链 为此,桐梓县在娄山关高新区选地20余亩,采取退城进园的方式对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(下称康利食品)进行技能改造,提升方竹深加工的数量和质量。新厂区的建设预计投资5000万元,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,设计规模年产方竹笋系列产品8000吨。建成以后可实现1.2亿元左右的产值。真正达到让产品上一个台阶,让企业转型升级。 据了解,在将方竹作为一县一业以来,桐梓县一方面不断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,一方面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。目前,已引进贵州菌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浙江耕盛堂、交旅投竹产品、天域方竹笋精深加工项目,有效填补了方竹笋加工上的空白。 写好产业文章 长短结合促农增收 此外,作为桐梓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,马鬃苗族乡具有厚重的红苗民间文化。近年来,该乡结合市场,充分发挥苗家能歌善舞的优势,组建一支专业的苗族传统文化演出队伍,让苗族文化传播出去。随着红苗客栈、红苗茶海、红苗风情街等景区建成开放,马鬃的旅游业发展逐年稳中有增。马鬃乡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践,是桐梓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,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调整种养殖业结构为抓手,深入推进“1115”产业工程的生动典型。2018年以来,桐梓县按“一县一业、一镇一特、一村一品”“一业一园四区四链”规划,着力聚焦产业选择、培训农民、技术服务、资金筹措、组织方式、产销对接、利益联接、基层党建“八要素”,扎实践行“五步工作法”,努力将桐梓建设成为生态宜居、产业兴旺的新高地。 如今,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已在桐梓徐徐展开,桐梓以方竹产业为基础,做活土地文章,做靓“中国方竹笋之乡”品牌,全力发起全产业链建设,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让土地增效、农户增收,确保在全县全面脱贫,同步小康。(中国旅游信息报:杨道军 供稿:孙远桃) |